甚麼是兒童哲學?

在一般人的想像中,學習哲學思考「必然」要走上一條漫長的道路,閱讀以往哲學家那些專技的、抽象的、困難的著作;也必須在思辨層面下一番苦工,才有能力理解這些哲學家的理論。

兒童哲學教育並不接受這個所謂的「必然」:雖然我們還是要用到一些讀本,例如兒童文學或哲學故事書,但當中不會有傳統哲學教育中艱深的必讀文本及專門用詞。而是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說:「叻!你剛剛說的這個,以前也有哲學思想家這麼說過!」意思就是,我們視哲學家提出過不同想法,為一種鼓勵孩子思考發言的方式,而不是什麼學術權威。

兒童思考學習不是要讓孩子從事學術研究。反而,是要在兒童的思考課中,由導師陪伴著兒童,誘導他們自己去想、去運用他們的邏輯思維,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。透過兒童思考工作坊的活動,讓他們和其他小孩子一同思考,使其最終將成為懂得尊重別人而又擁有自主的個性,能夠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,提出屬於他自己的答案,而不是去尋找一般主流教育所要求的「標準答案」。同時,兒童哲學提倡的「想」,不單是日常普通的思考模式,更是一種慎思明辯。因此,兒童思考教育先是以兒童天生的活潑思維方式與思考特質出發,掌握整體,重視感覺與直觀能力;進而尋找和設定適切的主題並靈活運用,包括具有邏輯性、思考性、倫理性的題目,加入教導如何進行理性的對話訓練等;最後則是在具體情境中與兒童一起探討問題、進行思維訓練。

兒童哲學的目的在於提升兒童的思維能力,包括能進行情況評估、作出理性的選擇,為自己和他人思考、尋找意義,同時鼓勵兒童檢視自己的觀點,發現和運用邏輯推理規則,成為具思考、反省、判斷力與同理心的個體,簡言之,便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,我們能輕易接收資訊,可是,不同的接受途徑意味著不同的資訊性可信性。部分假資訊甚至是用作誤導公眾。兒童哲學正是要使兒童能利用有益的思維能力,在雜亂紛陳的訊息中找到可信的資訊。

另一方面,我們要做的並非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,兒童哲學不是僵化地由上而下的知識灌輸,因為小朋友們要的並不只是一個答案,而是希望用對話、問答的方式了解世界。反而,應是引導他們思考,由他們自己找出答案。因此,不論小孩最終得出怎樣的結論,單就過程本身,即小孩運用其腦筋,邏輯地推論出答案,已經是讓小孩能慎思的思考訓練。好奇並不是兒童的調皮搗蛋,更不是一件壞事!

人的大腦是用來思考與提問的。請不要遏止兒童這項天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