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兒童教育,是要內外兼備 - 外在知識的獲取和內在能力的培養,能達致這兩方面,才方算實現兒童教育。香港教育欠缺的,正正是對小孩子的內在培育。為什麼一直被認為是「填鴨式教育」呢?因為大多數學校要求學生記得一些知識,但不會引渡學生思考「為什麼這些知識是合理?」,「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作用?」等問題。的確,近年的教育改革,稍見「填鴨」的情況有所改善。但往往思考能力這方面的內在培養,很多時候只是觸及皮毛,所謂的多角度思考,淪為不同答案的背誦,要求學生跟隨,而不是讓學生思考。
這缺點,可由兒童哲學彌補,因為兒童哲學並不會要求學生接受和背誦多少知識。在兒童哲學的課堂上,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一套。這種設定便大大地促進了兒童的思考和幻想力。某一個想法,某一種思考,究竟是合理還是站不住腳的,依賴於學生獨立地思考和透過與同學們的思想交流,鞏固當中的合理性。而老師的角色,僅僅是「助產士」,幫助小朋友整理思路,幫助他們做出邏輯判斷。甚至,透過實踐教育,連課堂的規矩,也不是由老師單方面設立,而是由學生們和老師共同協商而成,從中使小朋友明白規則背後的意義和守規矩的重要
慎思明辯
反填鴨式教育 輕固化知識 重靈活思考
兒童哲學教育不是灌輸硬知識、固化知識、書本知識的教育,反是技能的培訓。兒童哲學着重培訓兒童思考,達至慎思明辯。這與很多傳統的兒童教育不同:傳統的教育重視背誦書本上的知識,很多時候把重點放於如何在最短的時間之內,令小孩子牢記最多的知識。背得越多,默寫的越多,便能取得佳績。結果,一個小朋友成績的優劣,由他能記得多少知識所定奪。當然,吸取知識是重要的,但傳統的兒童教育往往忽略了如何消化這些知識,如何透過思考把這些知識內化,令小朋友真正掌握「自己的知識」。
帶給小孩真正的教育
小孩有接受教育的權利。但所謂「受教」,豈會只是硬知識的輸入?例如當教授歷史事件的起承轉合、自然科學的各種定律時,這種知識上的傳遞固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全貌。如同我們編輯維基百科,不斷輸入不同的知識條目,我們亦不會把這種「編輯」等同於教育。箇中原因,在於教育的目標除了是掌握必要的常識和有關世界的知識外,小朋友的內在發展,如反思推論、理性的思考能力,也應加以培養,否則將會培養出具備很多知識但不懂思考的小孩子,而非一個完整的人。
兒童哲學所培養的是一生受用的個人能力。兒童哲學涵蓋所有範疇的內容,例如公平、環境、情緒、社交、個人和道徳發展、藝術、科學,涉及所有科目和人類活動的基礎課題。
兒童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
兒童哲學着重提升兒童思考質素,為他們培養出高層次思考,有助兒童分析問題和答案,建立多角度、正反兩極思考,繼而不斷自我修改和提升。透過兒童哲學,可以培養兒童的慎思明辯、理解能力、判斷能力、創意思考、專注能力、聆聽能力、溝通技巧、社交能力、以及區分不同概念的能力等等。從而使兒童能釐清知識裏的內容,令思想和概念變得更符合邏輯和理性。在兒童哲學的領域,給予答案並不是唯一要求,學生在乎的是他的問題被真正聽到、 被真正重視。 現時大多數人邏輯混亂,讀書只求成績,正是因為小時缺乏正確的思考訓練。美國李普曼博士認為,如果要妥善解決以上問題,就要從小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,而這種能力培養,最有效是從哲學教育培訓出來。
關懷他人
道徳發展
我們自覺跟他人重要,所以我們會去關懷他。關懷的對象不只局限於對待他人,亦會關心事物、自己,例如地球環境、個人理想等等。我們很少會對不感興趣的人事物關懷備至,然而,這世上卻沒有與我們完全不相關的人和事物。因為所有人和事物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因此,使兒童明白周遭事事物物與自身的重要關係,是令其關懷他人的重要一步。
概括而言,關懷他人的教育都是與思考主題或思考習慣有關。因着我們會從心地關懷他人,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。最後能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思考習慣的不同,並從中改善陋習。
同理心-真正的了解
對他人感興趣只是關懷他人的第一步,要使兒童真正明白關懷對象身處的境況,其必需具備同理心。這不單是情感上的同情,更是理解對方的困境。同理心與同情心不同。我們的同情心通常會在他人在困境下展現。相反,同理心則在任何情況都可以展現,使我們真正了解他人或事物當刻的處景。因此,我們着重兒童同理心的培養。例如慈善籌款中,主辦方從不要求公眾對受災人民有同理心,因為他們心知只需要牽動我們的同情心,我們便會捐款。有趣的是,作為災民,需要的是日常用品,而不是金錢。但往往香港最大型的慈善活動不是主張我們捐助日用品,而是金錢。富同理心的人會真正了解他人的困境,做出最理想的協助,幻想他人是面對自己正在面對或過去曾面對的困境,從而提供協助,例如捐贈衣物予第三世界國家,或各種物資予慈善機構。然而,這並非同理心,這並沒有真正理解他人的困擾。
這種真正了解的能力,不論在學習、解難、生活中都是必須。沒有真正理解事物,又怎能作出最理想的決定?真正的理解使兒童能夠成為領袖、解難者、理想的學習者。
生活與學習
學習與生活的聯系,在於如何把學習到的東西活用到生活上,令生活更好更方便。這不單是在解難方面,與人相處亦有重大的幫助。關懷他人的能力使我們知道怎麼才能活用學到的東西,這更是一種道德發展。書本的知識可以使兒童明白個別行為的對與錯,但若要兒童變得道德,需為其建立關懷他人的想法,學習與人相處。除非流落荒島,,不然我們都需學習關懷他人。
領袖亦要學會跟他人相處。任何個人或團體都要面對眾多困難和目標,能使團隊在互相理解下完成目的,便是好的領袖。而團隊中的領袖,不一定是只有一個人,最好的團隊是人人都是「領袖」。兒童哲學利用探究團體培養所有人具備領袖的能力,並與他人和睦相處。
成功的要素
不論甚麼環境,但凡需要和他人合作或相處,同理心都顯得十分重要。不論是面對面或透過通訊軟件溝通,全球化使我們與他人的相處和溝通增加。沒有同理心的人,經常錯誤理解他人的訊息,在與他人相處時很容易發生磨擦。同理心不單使我們成為群體中成功的一份子,在其他範疇亦然。學術、工作、創業等等,同理心令我們可以適切代入他人的處境,使我們事半功倍。例如了解學術研究對象的思緒、上司對下屬的期望、市場需求等等。
最重要的,是使我們理解自己過去的錯誤決定,在日後警惕自己,亦減少負面情緒出現。絕對理性和絕對感性的人生都不是美好的人生,但在做決定時,我們都不清楚到底兩者的比重應多少。所以我們必定曾做過錯誤的決定,並因而後悔。同理心令我們知道人類的極限,因此對自己更了解、對過去更寬容。
創意思考
解難能力
“創意思考”教育近年成為世界教育的趨勢,因為失去創意思考便如同令受教育者固步自封。創意令人類文明得以不斷進歩。其中,創意思考與解難能力有着重要關聯。提升創意思考便是提升解難能力。
甚麼是創意思考?
坊間對創意思考的理解是具原創性、想像力等。然而,創意思考其實不必然要創造完全新的事物,舊有事物可以是創意思考的開端。創意思考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完成的思考。相反,創意思考是一個長久的思考過程,因為理想的創意思考不單要求創新,更需要考慮全面性、可實現性、自我改善及超越等等。例如,我們可以創造一把沒有手握位的電鋸或用啫喱造成的電鋸。雖然十分有創意,但這並沒有使新電鋸在舊電鋸中脫㯋而出,甚至是弱化了電鋸的功能。所以理想創意思考不單要求創意,思考亦需要具相關性、實用性、價值性等。
概括而言,創意思考便是思考如何能脫離過去思維模式規範,把現有的東西變得更好。
自我改善及超越
這可用一個運動——太極作例子說明。初期學習太極時,我們所學的,是一套套發力的動作,例如出拳姿勢、發力的方式等,令學員明白太極動作不僅是手臂的活動,而是全身的肌肉參與。憑藉這些教門,能教會我們如何發力。但學會發力,不代表就知道最好的發力方式。正如我們在實戰時不會順著套路,一式一式地有次序地打下去。因循教門,我們真正要學的,是動作背後的模式 (pattern)。當我們逐漸掌握了箇中模式後,一舉一動都自然地合符太極要求,便無需套路作指點。簡而言之,就是一個不斷揚棄超昇歷程,即放棄對套路的執着,令自己昇華到獲得自然而然的能力。正是「自我改善及超越」的過程。
落在創意思考亦同樣。每位小朋友的成長歷程,總會接收到大大小小的規範性、非規範性的知識。這些知識為他們建立了基本的人生觀,但當小朋友的思考水平日漸成熟,這些「知識」便成了他的限制。這時他需要的,是肯定芸芸知識中,能被合理根據所證成,並摒棄植根於錯誤信念的知識。透過不斷重複這個肯定與摒棄的過程,每一次都能使小朋友反思自身的價值信念,並向著更好、更理想的境地進發。就如同是一塊鋼鐵,需要千錘百煉,方能成為精金。人亦然,而這打磨的功夫,就是人的自我改善及超越。亦是創意思考的價值所在。
創意思考教育
創意思考的確有不同的意義,但教授創意思考,必不能單單只是教授兒童創造「啫喱電鋸」。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些「困難」中,有些比較容易解決,有些較難。透過模仿他人行為,令我們能解決生活上眾多的問題,例如演講,我們能模仿他人演講的英姿來學習。但若果遇到的問題沒有模仿對象呢?例如如何做出最出色的演講。解決這些困難都需要創意思考。
理想的創意思考教育不只是使兒童們「敢想敢做」,更要「會想會做」。兒童天生富有創意,但這不會使他們成為傑出的發明家,他們可能把這種才能埋沒或只造出「啫喱電鋸」。兒童哲學在教授創意思考時,會加入關懷他人和慎思明辯的教育。會關懷他人的人具有觀察入微的能力,明白換位思考的重要性,令兒童可以洞察真正的問題;會慎思明辯的人具有邏輯推理能力,這令兒童可以創造出更好的事物而不是只是令人驚訝的東西。
創意思考把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系,令生活更便利,事事物物變得更富啟發性。
造就領袖
技術教育為我們提供知識,使我們明白世界是如何運作;價值教育為我們提供標準、世界觀,使我們明白美好生活應是如何。兒童哲學便是要使你能夠變成領袖,能洞察及改變世界。
傳統教育模式雖然能有效教授書本知識,但整體而言是不太鼓勵思考,最終令兒童不明所以地循規蹈矩,失去了考察的能力,變成被控制的個體,活在他人的安排中。久而久之,使兒童失去了領導他人的能力。固然,在危急的情況下,跟從規矩是必要的但並不代表我們都只因循苟且。所以,成為領袖不要人云亦云,但亦不是「為拗而拗」。這因而顯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。因為成熟的個體和領袖正是要在危急狀態下亦能作出最理想決定,不只是跟從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