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會發問 使學習變得不一樣

台灣的楊茂秀教授在《小朋友與大朋友》一書中指出:「『問』是『學』的最重要部份,而一個不愛思考的人是不愛問的。」所以,愛思考才會愛學習。因此,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有效學習,能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,首先要讓孩子喜愛思考,學會發問。其中,Nisbet and Shucksmith曾提出成功學習的6個策略,「發問問題」便是其中的首項。

在學術能力方面,藉透過兒童哲學的教學模式激起兒童對於日常課堂的興趣。現時的語文學科,包括:語言、知識技能等,都被傳統教育制度中的課程弱化成背誦的科目。而兒童哲學正是打破這界限,由語文學科發展出軟技能的培訓。

發問的能力 造就終身有趣地學習

慎思明辯的能力除了可以使學習氣氛改變,在時下社會亦是必須的能力。在資訊泛濫的年代,具備慎思明辯的能力才能不被輕易錯誤引導。兒童哲學教育正是在面對此情此景才應運而生。學習應是有趣,令到學童不能理解學習的樂趣會損害他們一生。如果不訓練兒童的慎思明辯能力,學習氣氛不會發展到最理想的情況。

知性的學習

什麼是知性的滿足?「知性」是指知識上、學問上的增益。例如當人由不明白一套學說,變得能理解其中,其中所產出的滿足感,便是知性的滿足。參與兒童哲學的小孩,總是帶著不解、疑難,透過課堂的討論,能夠把他們帶來的不解、困惑減少。即學生從不明白的狀態,轉至明白的過程,當中的轉變,便會享受知性上的滿足。

知性的滿足對學業有很大的幫助。因為知性的滿足不單單是快樂的感覺或是物質所能給予的滿足感,更能增加小孩對學習、思考的興趣,這點是諸如物質快樂所不及的,亦使兒童更樂於學習。

當人能完成某些知識上的目標後,總會有愉悅、滿足的感覺。兒童哲學的課堂,同樣會帶給小孩知性上的滿足。

諗壞腦、冇答案?

傳統的學習和考試都是以知識為基礎,這的確能考察學生們對書本知識的學習進度,但這種學習和考試基礎往往未能使學習跟生活緊扣。但這並不表示傳統學校的課程內容未能照顧生活所需。正正相反,學校的課程內容正使得學習和生活有可能扣連在一起。

然而,傳統學習和考試模式正是使這種緊扣聯系變得薄弱。兒童哲學教育是着重以判斷為基礎的教育。生活中不少事件都是「開放式題目」,着重當下的合理判斷。這令習慣追求「正確答案」的兒童往往未能妥善應對。與傳統教育配合,變得相得益彰,不單使兒童繼續富有書本知識,更能在生活中活用,使學習和生活緊扣。

同時,配以提升兒童慎思明辯和關懷他人的思考能力,真正使兒童不會「諗壞腦」。面對開放式題目時更有信心面對。最終,使兒童更具能力面對生活上種種事件。